7月7日至9日,在棉花进入到重要的生长期之时,全国棉花科技工作者齐聚金陵,召开中国作物学会棉花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聚焦棉花产业关键问题,共探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密码。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曹卫星教授,中国工程院沈其荣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教授,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研究员,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校长丁艳锋教授,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存东教授,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宋国立研究员,棉花专业委员会会长、华中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献龙教授,棉花专业委员会领导及委员,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学院领导及教师、研究生代表等到场参会。
推进棉花基因组学研究,破译高产优质抗逆基因密码
“野棉”是否如“野稻”一样,拥有许多陆地棉所缺乏的优良基因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沈新莲研究员通过构建覆盖异常棉基因组的渐渗系群体,全基因组水平挖掘异常棉优异位点,创造了特异种质资源,有效拓宽了陆地棉的遗传基础。
棉纤维作为重要的天然纤维,在服饰、家居、保洁等产业广泛应用,服务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华中农业大学王茂军教授介绍了团队在研究纤维相关基因如何动态遗传互作调控棉花纤维品质提升以及如何利用遗传调控数据开展基因组育种等方面的工作进展,为通过基因编辑手段提升棉花纤维品质奠定基础。
病倒如抽丝,棉花也害怕生病,黄萎病严重威胁棉花的安全生产。石河子大学孙杰教授通过大田病圃和温室接菌进行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并通过黄萎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黄萎病抗性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等位基因鉴定,筛选出棉花抗黄萎病途径和候选基因,拓展了黄萎病研究的分子机制。
奋力建设中国棉花种质科技创新高地
新疆棉花面积占全国比例超90%,但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农户的主要问题,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陈全家介绍了新疆棉花抗旱育种的研究进展,在百余个品种、万余个基因中选育出耐旱优质基因,并创制耐旱棉花新种质,以期为西北内陆地区带去棉花福音。虽然仅仅是部分田间试用取得成效,但仿佛已经让我们看到西北干裂的土地上盛开的朵朵白。
“能否像种玉米一样种棉花?升级、创新育种技术是关键,种子是发展棉花生产的核心要素。”河北农业大学王省芬教授用棉花的6G技术给出了棉花育种未来方向的中国方案。将“嫁接”融入到棉花育种中,突破了陆地棉缺乏高抗材料的局限,为多抗、优质、高产育种提供了新材料,为棉花田间种植、管理、高产带去新便捷。
长绒棉属于棉花中的“明星棉”,新疆农业科学院孔杰研究员聚焦海岛棉品种遗传改良的谱系解析与创新利用,从系谱基因组角度解析了海岛棉种质及品种的谱系关系,为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指导,目前培育出新78、新海60号、新海62号等7个海岛棉品种,解决了综合性优良品种缺乏、机采棉品种缺乏等问题,促进了长绒棉生产发展。
推进技术整合,构建高质量棉花全产业“链”
沈其荣院士以“有机(类)肥料及其防控土传病害的效应与机制”为题作了大会特邀报告,指出面对土壤由于过量施肥导致土传病害严重等土壤生态环境严重失衡问题,大力发展有机(类)肥料产业将是解决上述土壤问题的关键途径。沈其荣院士详细介绍了生物有机菌肥制备、作用途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为土壤长效养护、土传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措施,为推动作物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曹卫星带领团队利用“数字农田-实时监测-智能处方-精确作业-智慧服务”技术框架为作物生产管理安装了“天眼”和“大脑”,随着研究推进,在将来有望应用到棉花产业,实现棉花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决策及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为棉花田间生产管理安装科技“芯”,真正实现“快乐植棉”。
棉花栽培管理技术的重点在于构建合理株型和群体,争取多结优质棉铃,同时要精简栽培、减少用工,使植棉增效、农民增收,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治国教授介绍了团队在棉花“纤维-棉籽(油分-蛋白质)”量质协同提高的理论与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制方面的成果,集成“棉花优质高产协同理论与高效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引领了棉花优质高产协同与高效可持续生产。
为克服棉花连作障碍,寻找与棉花间作的“好朋友”,山东棉花研究中心董合忠研究员打破传统间作模式,创新“换位间作高效种植技术”,通过年际间作物种植位置互换(轮作),打破连作障碍,并通过规范种植幅宽适应机械化,提升了土地利用经济价值,使农民增产增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人要吃饭、棉要水氮,水分吸收和氮素利用一直以来都是作物生产的两个焦点,石河子大学张旺峰教授聚焦新疆棉花生产现状,明确了优化水氮管理可以激发根系“觅食”效应,促进根系发育和地上部生长;增加冠层中部的叶片数量,调控叶片数量和角度,形成优良冠层结构,有利于产量和质量的协同提高。
要想种出中国好棉花,就必须全产业链布局,环环紧扣提高产业“含金量”,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梁亚军研究员立足“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了“种子研发—种植生产—原棉加工—纺织企业”的“产业链闭环”运营模式,实现“就地用棉”,拉紧棉花全产业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棉花产业链推动地区经济做了样板示例。
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校长丁艳锋表示,此次会议是我国棉花领域科技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意见实施,加快棉花产业绿色发展,凝心聚力共创新时代篇章的生动缩影。长期以来,棉花科技工作者和服务者立足生产实际,着眼国内国外棉花发展前景,坚守国家棉花生产安全大局,以棉花轻简高效和高产高效为目标,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取得显著成效,在我国棉花全产业链实现重大突破。希望中国作物学会棉花专业委员会能够进一步凝聚全国棉花科技创新力量,有效推动棉花高产高效协同发展、农户产量产值协同提高,助力我国现代棉花绿色生产朝着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不断前进,为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据了解,本次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棉花专业委员会主办,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学院、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文/胡伟 刘志涛 图/周复)
原文链接: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588922?d=134b238&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