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不过究竟地有多大?物有多博?4月15日,中华物产与文明探源协同创新中心在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该中心旨在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协同创新研究,梳理、探究与呈现中华物产的历史脉络、发展源流和变迁规律,构建中华物产知识库,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心负责人由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包平担任。
近万年的农耕文明演进,人类选择培育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640种作物,其中136种源于中国。中华文明延续不断,与智慧驯化和利用物产密切相关,不过,物产信息历来缺少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包平表示,中华物产与文明探源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目标,就是对物产文献进行收集并数智化,从单一物产到领域物产,从区域物产到全域物产,做到物产文献应收尽收,实现智能获取、智能标注、智慧解读。同时,运用大数据精准还原自然物种的分布与变迁,关联物产与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活动现场,包平从物产探源的角度,对江苏地名及地域环境特征进行解读。江苏被称为鱼米之乡,繁体的“蘇”就是草字头底下一个“鱼”+“禾”,《方志物产》(集中记载物产的规模最大的专题资料库)收集的江苏物产总条目达102245条,其中频次最高就是鱼和稻,其后是豆、瓜(蔬菜)、麦、桃、鸡、瓜(水果)、蟹等。“从江苏物产的演变中,可以看到江苏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包平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大豆院士”的盖钧镒认为,中心的成立将推动农业古典文献的数字化出版,让中华传统文明成为相关研究者和社会公众查考、探讨的“活字典”。盖钧镒还希望与会各方以中心成立为契机,共同探源中华农业文明脉络,打通考古、古文献、现代生物信息基因比对等传统探源路径,为相关物产的中国起源正名。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