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进剧场怎知昆曲之美。3月31日下午,江苏省昆剧院著名旦角演员徐思佳在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浦口校区图书馆为广大学生带来了一堂美不胜收的名家戏曲课。聆听了昆曲艺术600余年的发展历史,欣赏了《牡丹亭·寻梦》经典片段,了解了昆曲声腔、身段等表演技巧,同学们纷纷表示“昆曲太美了”“我被徐思佳老师圈粉了”“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看一场昆曲”。
下午3点,距离讲座开始还有将近一个小时,同学们已经陆陆续续赶到图书馆报告厅,进门前需出示选课二维码,几位挂着工作证的学生用手机给大家签到。一问才知,这堂名家戏曲课被列入了该校的第二课堂,来听这场讲座可以算2个学分。社会专业大三学生朱奕丰特地从新庄校区赶来浦口校区,她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做一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推广的研究课题,得知这里有堂名家戏曲课,专程过来取经,顺便也收集一些相关素材。
3点50分,讲座正式开始,江苏省昆剧院著名旦角演员徐思佳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登台开讲:作为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有“百戏之祖”之誉,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宝。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昆曲无它,唯一美字。”细说昆曲,徐思佳表示,昆曲不仅词美,而且曲美,表演更美。昆曲是一种高度文人化的艺术,其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昆曲唱腔依字行腔,又分南曲、北曲。南曲为五声音阶,不含4、7两个半音,字少腔多,节奏较慢,一唱三叹,以抒情婉转优美动听见长;北曲则刚好相反,音乐为七音,字多腔少,节奏较快,以刚劲有力高亢激昂见长。”说到这里,徐思佳开嗓,一段《牡丹亭·寻梦》的“懒画眉”唱段,连唱带做,把杜丽娘情丝难遣幽然寻梦的少女情怀展露台上,精彩的表演惊艳了台下从未看过昆曲的学生们。
通过这段表演,徐思佳紧接着细细讲解了昆曲舞台上的虚拟化无实物表演,“许多身段和动作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舞台上简单的一桌二椅,却可以演出世间万物,空空如也的舞台,在演员的各种虚拟化表演中,能演变出千山万水、千军万马”。戏曲舞台的表演除了依靠演员们的身段,还会借助水袖、扇子等将人物内心外化。比如水袖就有折袖、托袖、背袖、抓袖、甩袖、抱袖等用法,折袖表现期望,背袖表现闷闷不乐或思考,抓袖表现激愤,抱袖表现寒冷和窘迫。扇子的用法还有几句有趣的顺口溜“文胸武肚轿裤裆,书臀农背秃光郎”,意思是,文人用扇一般是扇肩膀,武夫用扇是扇肚子,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通过他们对扇子的运用就可以区别出来。“噢,原来如此!”台下一片恍然大悟的小声应和。当然,许多看似简单的身段动作,演员们在台下需要练上成千上万遍,真应了那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作为旦角演员,徐思佳详细介绍了昆曲旦角的七个分类,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闺门旦、贴旦、武旦,并通过声音的变化向大家诠释了闺门旦与正旦的区别。一小时的讲座转瞬即逝,徐思佳的这堂名家戏曲课带来了满满的干货,同学们也表示意犹未尽。
提问环节中,公共管理学院的代心怡同学很好奇演员在表演时如何运用面部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和个性。对此,徐思佳立刻以眼神为例示范起来,“你看,当你眼眶抬起,眼球内收,眼角微微扬起,这样就是我很喜欢你的眼神。眼球向前凸出,眼神锋利起来,这就是我讨厌你,再狠戾一些,就变成了我恨你”。此时此刻,徐思佳的一双眼睛波光粼粼,有情绪都浓聚在眼神之中,激起台下阵阵惊叹之声。
社会学专业的朱奕丰同学问道:“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我们要如何保护她,是否存在哪些难点和困境?”徐思佳表示,得益于国家的重视与扶持,昆曲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从曾经的衰败走向复苏和繁荣。“记得2004年,我刚从戏校毕业进入江苏省昆剧院,那时演一台戏,台上的演职人员比台下坐着的观众还多。然而没过几年,当我们的《1699·桃花扇》在北京保利大剧院首演的时候,1000座大剧场已是座无虚席,我当时都懵了。那一夜让我看到希望,昆曲没有被观众遗忘。我感觉自己是幸运的一代,遇上了昆曲的好日子。当然,老艺术家一直告诫我们,既然从事了这个职业,就要守得住清贫。虽然有困境,但我们依然会坚守。”
名家戏曲课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被徐思佳老师圈粉了,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走进剧场好好地欣赏一场完整的昆曲演出。
原文链接:
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29/0/U5JZUskFxrGmb9C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