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新华日报】构建三大体系,筑牢现代农业之基

2023-03-13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颜颖 杨频萍 付奇

□ 本报记者 颜颖 杨频萍 付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之大事在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作为农业大省,江苏如何更好建设“三大体系”,筑牢现代农业发展根基?这一话题在会场内外引发热议。

“链式”发展,

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仲春时节,江苏大地草长莺飞、陌上花开,麦苗拔节、油菜抽薹,春耕大忙开启,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有声有色。在徐州,绿色蔬菜、优质稻麦、高效水果、规模生猪、生态肉禽5条市域主导全产业链良性运转,其中绿色蔬菜产业已在全省率先建成产值超千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

“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是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的必由之路,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关键环节,精深加工能力直接决定一个地方农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浩介绍,徐州重点打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紧扭住精深加工这一关键环节,把加工业发展作为全产业链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其“接一连三”作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直以来,各地农业产业体系还存在资源环境匹配度不高、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亟待建立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南京市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庆认为,要持续开展补链、延链、锻链行动,通过产业布局再优化、科技赋能再提升、融合潜力再挖掘、发展机制再完善,切实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

“在加快江苏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我省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持续发力。”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看来,首要的是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各地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此外,要加强产地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冷链物流建设短板,实现减损增效,提高附加价值;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为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有机衔接提供服务支撑。

“还要创新构建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全产业链条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技术服务体系,组建省市县三级协同、产学研用一体的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团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程永波说。

提“质”强“技”,

锻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程永波认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各地相关部门要重视推进政策执行,严格把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充分发挥政策对粮食安全保障的积极影响。

各地该如何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样板?去年,沛县粮食生产在前期旱后期涝的情况下,产量突破13.5亿斤,实现大丰收。沛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兴浩分享了经验:当地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建设。在设计上,坚持科学谋篇布局、创新勘察设计模式、组织专家现场论证;在建设中,实施“四项管理行动”,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质量与安全;在后期生产中,运用物联网多元信息融合技术,为建设数字农田打好基础;在管护上,重点抓好管护主体、人员和经费“三个落实”。“我们决心用5年时间将全县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张兴浩说。

农业水利、农产品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支柱之一。溧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斌认为,打造牢固的“生产体系”,还需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集成配套、补齐农业基础短板弱项、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不断探索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结合路径。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农业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我省将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两大行动”,研究制定省级推进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制定发布一批特色农机化作业技术规范;推进“机慧来”农机数字化应用,加快“机器人+”“北斗+”等应用行动在农机化领域的推进和拓展;加大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农机职业技能竞赛、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基层农机人员培训,为江苏农机强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培强“主体”,

做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对于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非常重要。”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耿献辉解释,发展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可以突破当前人多地少、经营规模偏小的制约。当土地流转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流转就会明显提高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这时就需加强社会化服务,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效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耿献辉表示,社会化服务与市场机制相连,应更多通过市场手段促进新型经营主体采纳社会化服务,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提供公共产品等方式来赋能农村适度规模经营。

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离不开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引领这些经营主体的“新农人”同样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鲁曼作为一名返乡“新农人”,在当地成立军曼职业培训学校,举办培训班、开展讲座,为青年人才进行创业指导及电商直播培训。不过,在她看来,这种“量级”的培训还远远不够。

“强农必先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现代农业管理要取得成功,现代农民就要具备管理理论、工商知识,增进对于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刻了解。”省农村青年创业协会会长、克胜集团总经理吴伟表示,要让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为他们搭建成长体系,建设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开展更加科学的农业管理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打造一张张满足“新农人”不同需求的“营养菜单”。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172687&layountIndex=0&date=20230312&siteID=2&id=1


编辑:俞佳宁

阅读次数:1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