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土地当教材,田里教知识。有这么一群农林教师,把三尺讲台“搬”到田间地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大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新江苏·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推出“耕耘者”特别策划,一起聆听农林教师们的耕耘故事。
“稻穗的长势和我们前面的预期是否一致?”“为什么有的稻穗籽粒颜色明显不一样?”“它们的灌浆期是否会有差别?”……9月6日,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学院教授李刚华头顶烈日,在镇江丹阳水稻基地讲授水稻栽培课。
时而俯身观察稻穗,时而取一株为例现场答疑,李刚华和十余位硕士研究生头戴草帽穿行田间,俨然地道的农民。
把课堂搬上田间地头,这是李刚华最常用的上课方式。每逢水稻插秧、施肥、浇水,他都会带学生来到田里,用现场“教材”讲解理论知识。
“有时间就下田,田里上课和教室上课效果不一样。”自200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以来,李刚华就开始教授作物栽培学课程,早已习惯带研究生到田里上课。2014年开始,他扩大了范围,把本科生也一起带来下田。“那年刚好有一群国外学生社会实践,我带他们下田插秧,我们学院的学生们看了,说他们也想下田,后来我就把插秧纳入课程设计中,每个学生都要来。”
以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学科研基地为依托,李刚华会根据水稻生长不同阶段带学生下田上课,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水稻生长全周期栽培。据了解,该院硕士生和博士生,每人都有自己的田,暑期还会扎在基地开展研究。“丹阳百亩左右,白马基地也有百多亩,兴化有几十亩,安徽怀远几百亩,三亚也有。”根据研究生们的实验课题需要,李刚华每学期都会到各基地上课。“没算过去了几趟,算不清了。”他笑道。
基地一般离校园较远,下田上课比校内上课费时更费力。为何要下田?李刚华解释,学生们缺的就是田间经验,下田不仅让学生了解农业操作,更能体验劳动的艰辛。
如今,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许多生产步骤早已不再需要人力,但李刚华依然要求学生们多参与插秧施肥。“作为农学人,要比农民更清楚作物栽培细节,亲身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执教17年,李刚华培育出近50位硕士和博士,如今大都坚守农业领域。
不止在教学一线种下满园桃李,李刚华在科研上也是出了名的“丰产教授”。他所在的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水稻团队,创造了多项水稻高产记录。他的最新研发成果“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成为农业农村部“绿色增产”主推技术。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