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中国江苏网】直击高温·坚守|头顶烈日,脚踩泥泞,育种专家稻田里播撒希望

2022-07-16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苑青青 胡秋阳 姚楠

7月中旬,正季水稻进入分蘖高峰期。南京江宁土桥镇的稻田里,一片片碧绿的稻秧正在拔节生长。此时,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土桥育种基地的专家们也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查苗调查阶段。

15日下午3点,户外阳光依然炙热,路上行人寥寥。几位戴着草帽的育种专家们却顶着高温站在田间,仔细观察每一株水稻。

“那株15个,另一株18个,这一株22个……”团队成员刘喜教授头戴遮阳帽,穿着防晒袖,一边说一边将水稻分蘖数一一记录在册。“这个不错,有22个分蘖,要是每一株都有20多个分蘖,那一亩地的高峰苗能达到40多万!”额上、脸上的汗珠挡不住他的笑意,同伴也闻声赶来与他一同观察这株水稻。行走在泥泞的水田里,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稳当得如履平地。

此时,室外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他胸前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湿一大片。

在土桥基地,400多亩的水稻被分为株系材料区、品比试验区和基础研究材料区。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方方小稻田颜色深浅不一,有的呈黛色,有的绿油油,有的则是浅青色。刘喜告诉新江苏记者,这里的水稻每一株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非常珍贵。“我们田里都是有标签的,每株水稻都有编号,这个编号就是它们的‘身份证号’。它们的父本和母本不同,每一块田播种时间也不一样,所以看起来长势有差别,比如有的叶片长得比较分散,有的叶片则比较集中。”

7月以来,南京持续高温,育种专家们也调整了工作时段。通常,他们早上5点就下田看水稻,7点左右回到基地吃早饭后再下田,上午10点前赶回办公室整理观察记录等材料。待过了晌午最热的时段,下午3点再下一次田。

“每个季节的任务不同,4月选亲本,5月播种,6月移栽,7月看分蘖、叶片,8月做杂交,10月收种。”刘喜介绍,目前正是水稻分蘖的黄金时段,即便是高温也要日日下田做好观察记录,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环境变化对水稻分蘖、株高、生育期、外观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选出比较好的高峰苗。“有点像‘万里挑一’,因为我们一亩地可能就是2万个单株,最终能够从材料变成品种的可能也就那么一两个单株,所以可能我们99%的调查数据到最后都是没有用的。不过,只要有一个成功,所有的努力就都值了。”

经过几代育种人的努力,在江宁土桥基地的稻田里共育成粳稻新品种15个,籼稻新组合4个,创制的新材料23个,其中,宁粳1号、宁粳3号、宁粳4号、宁粳7号更是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2002年投身水稻育种研究工作以来,刘喜已经在稻田里“摸爬滚打”近20年,参与过多个籼稻、粳稻新品种的育成。2020年12月,他所在的万建民院士团队培育的“宁香粳9号”,在国家优质粳稻食味评鉴中摘得金奖第一名。

“一个好的水稻品种的选育过程十分漫长,从选亲本杂交、分离群体、选单株,到小区测试、品种审定、推广,往往要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刘喜表示,每一天的田间观察记录对于一个优质稻种的育成而言作用看似极小,但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积累,才会有新的品种培育成功。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苑青青 胡秋阳 姚楠(实习)

原文链接:

https://m.jschina.com.cn/v3/waparticles/01166a4745744b46bdaf900b32795c42/QoX3N0gqTs3uHg9U/1&app=


编辑:田相洁

阅读次数:4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