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学习强国】温风至,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2022-07-07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徐春晖 燕钰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在公历7月6日至7月8日交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群芳谱》也道:“暑气至此尚未极也。”小暑即“小热”,此时天气虽已炎热,但还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之时。

长夏之日,隐伏避盛暑

《礼记》云:“仲夏,小暑至。”小暑正是盛夏之时,玉米扬花吐丝,棉花开花结铃,农作物正处于生长旺盛之时。

雨热同季,天气有时会出现极端情况,有的地方暴雨不断,有的地方则是干旱无雨,“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小暑一场,大水汪汪”“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等截然不同的农谚应运而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暑往往是出梅入伏,“一出一入”。苏轼在《舶棹风》中写道:“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棹风”,正是描写了梅雨季结束,东南季风盛行的现象。

面对酷暑,“上无纤云,下有热浪”,有人苦夏有人喜。

“江南季夏天,身热汗如泉。蚊蚋成雷泽,袈裟成水田。”汗如雨下,蚊虫扰人,天地仿佛蒸笼,炙烤着身处其中的人们。陆游和韩愈都有诗云:“坐觉蒸炊釜甑中” “如坐深甑遭蒸炊”。

庞铸则表示:“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虽骄阳似火,但躺在屋内避暑,户外的蒸腾热气也不足为惧。静下心来,夏日物语别有一番滋味。“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远处的蝉声时断时续,雕梁之下燕子呢喃细语。“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竹下阴凉,雨滴点点打在荷叶上,隐隐有清香传来。白居易更是直言:“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清风徐来,自然凉意生。

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小暑,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一候温风至。谚语道:“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时节,拂面的风都带着热气,生物也因时而动。

二候蟋蟀居宇。蟋蟀是多新翅类直翅目蟋蟀总科昆虫的统称,细长的触角、发达的大颚以及腹部两根长长的尾丝是它的典型标志。雄虫的前翅上具有发音器,靠翅膀摩擦共振发出“吱吱”的声音,加之其好斗的特性,自古便广受斗虫爱好者喜爱。

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系主任王备新介绍,江苏是优等品质蟋蟀的重要产地,历史记载的包括中华蟋蟀、大棺头蟋蟀、油葫芦、中华灶蟋等不下二十个品种。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如此描述蟋蟀的习性。“不同于小暑之前,这时的蟋蟀刚形成的翅还不具备飞行的能力,只得从野外迁入到阴凉的庭院或屋角的石头缝中暂住,屋檐之下等炎热的夏天过去,在夏末秋初重振旗鼓。”王备新说。

三候鹰始鸷。鹰科是鹰形目第一大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猛禽。“江苏有记录的鹰科物种约有24种,有确切繁殖记录的至少有8种,包括黑冠鹃隼、赤腹鹰、凤头鹰、黑鸢、黑翅鸢、林雕、蛇雕等。”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命科学学院老师包浩然介绍。

小暑之时,树巢中的老鹰因地面温度太高而选择在清凉的高空中盘旋活动。“这一方面是为了躲避酷暑,另一方面,从繁殖习性来看,这一时期,也是诸如赤腹鹰、黑冠鹃隼、凤头鹰等本地繁殖猛禽的幼鸟出巢学习飞行和搏杀猎食技巧的时期。”包浩然说,“小暑期间,天空中常常可以看到鹰击长空的激昂身姿,其中可能就有正在学习飞行搏击之术的老鹰宝宝。”

李苦禅《松石群鹰图》

鹰栖息山崖,穿云破雾,其勇猛不羁的雄姿时常给人以博大豪放、奋发向上之感。李苦禅所画的《松石群鹰图》上,五只雄鹰浑身浓黑、姿态各异、不怒自威。

尝新米、吃饺子,消夏辟恶

小暑时节,习俗多与吃食相关。

小暑过后尝新米,一般将新米与老米同煮,再加上新鲜上市的蔬菜,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也是传统习俗之一。伏天,人们食欲不振,饺子可以开胃解馋,消解“苦夏”。

从三国时期起,伏天也吃面的习惯。《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被古人看作“恶月”,六月因沾了“恶月”的边,也要“辟恶”。徐州人入伏则喜欢吃羊肉,也称“吃伏羊”,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在古诗中,我们还能窥见古代人各种花样消暑的方式。或是“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穿粗葛布衣裳,啃西瓜;或是约上二三好友一起喝茶写诗,“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也有人“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吃雪藕冰桃,再喝碧筒酒,无比惬意。

图源: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e观藏·每日一美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86):李苦禅《松石群鹰图》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春晖 燕钰

原文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229182113070606346&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jiangsu-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7229182113070606346



编辑:俞佳宁

阅读次数:1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