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文脉传承。今年,南京8所学校将陆续迎来120周年校庆。
如今,我们为母校的百廿“家底”而自豪,却不知道,她们还默默担任着“国宝守护者”,深藏功与名。
江苏文脉邀请她们晒出“镇校之宝”。
一起来,换个角度打开厚重的校史吧~
南京大学
3000岁小克鼎守护“鼎盛南大”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二源广场正中央,雄浑庞大的铜鼎“镇守一方”。
细看,它和央视《国家宝藏》中走红的上海博物馆大克鼎有点像。没错,它的原型正是大克鼎的兄弟小克鼎。
小克鼎的“真身”,只有广场上这尊的十分之一。它是一口圆鼎,方唇宽沿,口部微敛,腹部鼓起,看起来“憨厚敦实”。
龙纹、兽面纹、波曲纹……各种纹饰流畅灵动。三足上部,浮雕兽面纹看起来和三星堆铜面具颇有几分神似。
鼎的内壁,八行 72 字铭文,祈求“子子孙孙永宝用”。鼎主人膳夫克是西周的贵族,享有诸侯待遇的七鼎。
清末民国时期,小克鼎辗转被福开森收藏,又被捐赠给金陵大学。
在南京大学博物馆馆长史梅看来,守护这尊小克鼎,也是守护“鼎盛南大”。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李叔同制谱、江谦作词的南大校歌,激励着一代代南大人勇攀高峰。
东南大学
1500岁六朝松“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西北角,一棵古树挺立千年,栉风沐雨,仍有霜干虬枝,生机盎然。
40多年前,六朝松树干被雷电从顶部劈成两半,被两根铁柱托起。树皮完全裂开,顶部用三根铁环固定着。树干内部已经镂空,注满了水泥砂石以防垮塌,完全靠树皮输送养分。
2012年初一场大雪,压折了六朝松仅存的树冠,枝叶连筋带骨耷拉了下来。开春后,东大请来专家,用雕琢盆景的技术给折枝“打石膏”。
相传,1500多年前,梁武帝亲手将它栽种在宫苑中。
它,看遍六朝繁华,历经战火纷飞,忍受遍体鳞伤,也见证了鸿篇巨制《昭明文选》《永乐大典》的诞生。
鸡笼山下,文脉随山脉绵延。
明代于此建立国子监,民国时期为国立中央大学校址,如今这里是东南大学校园。
六朝松与梅庵相伴,陪伴、守护着莘莘学子。它曾经出现在校徽上,也被写进了校歌里。
它,低调内敛而坚韧,恰如东大校训“止于至善”。
南京师范大学
(随园“天空之镜” 王一飞 摄)
“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不止颜值
飞檐斗栱歇山顶,朱红色的廊柱映衬下,银杏、水杉、雪松、枫杨更显挺拔而古朴。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早已名声在外,仅颜值就足以“镇校”。不管多少岁,她一直在四季变幻中续写斑斓的华章。
今日之“随园”,早已没有袁枚的一砖一瓦,但文人的风骨在一字一句间垒砌。
作为金陵女子大学旧址,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有燕园,南有随园。”北京大学的燕园和南京师范大学的随园,都是美国著名设计师亨利·墨菲的手笔。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钟爱和崇拜,使亨利·墨菲在规划设计中,模仿了中式的布局和造型。以100号楼为中心的中轴线,百年来未曾改变,主体建筑物均沿着中轴线对称分布。
从1921年动工,到1924年初,第一期工程的7栋建筑拔地而起,古典美的校园瞬间圈粉国际友人。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地标”的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脍炙人口的文学痕迹和时代故事叠加、延续,为勾勒城市的精神图谱累积底蕴,为实现融合开放提供创新力量。
南师大文学院、华夏图书馆、音乐学院小礼堂、100号楼、随园书坊——随园校区的这五个地标,蕴藏了丰富的名人名作名场景,使“文学之都”的内涵肉眼可见。
如今,“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不是偶像包袱,而更像是一种激励。毕竟,足以传世的美,从颜值到内涵,要靠一届又一届师生接力续写。
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农博馆溯源千年中华农业文明
7000多年前的碳化种子,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一座博物馆,带你上溯中国农耕历史文化脉络。这就是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它坐落于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
农博馆的藏品,包括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原版古农书346部3000余册、古代农业生活和文化用品、古代农业作物和动物标本,以及国内和国外各类土壤标本等等。
汉代煎饼锅被推选为“当家宝贝”。它学名“铁鏊”,是汉代用来烙饼的。三只脚支起了扁平的圆形锅面,全身上下累积了两千年的斑斑锈迹。
为什么它是“镇馆之宝”?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授、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卢勇介绍,这是因为它承载的“信息量”非常大,“这件铁鏊就是今天煎饼锅的前身。它告诉我们,西汉时期,我们的铸铁技术已经非常先进,能把这口锅铸造出来,带来饮食方式的变化。”
从粒食到面食,是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这个汉代铁鏊,是时代的见证者。
南京林业大学
植物界大熊猫在这里死而复生
初夏,走进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只见满眼翠绿。百余棵水杉树挺拔而优雅。
徜徉在绿树荫下年轻学子也许不知道,这些与他们擦肩而过、朝夕相伴的水杉,曾经一度被宣告“灭绝”。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副院长段一凡介绍,从1941到1948年,在那个动荡年代,以著名学者、林学泰斗郑万钧先生为代表的科学家,从发现水杉、多次采集标本、实地调查、研究探讨,直至正式定名发表,前后历时8年。这一发现被誉为“20世纪植物学的重大发现”。水杉也因此得了一个美誉——植物界的“大熊猫”。
如今,这份世界独一无二的水杉模式标本,就藏于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里。
水杉被发现和科学命名后,第一批育成的苗木就种在南京中山陵、南林校园、御道街两旁。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第一批种植的水杉。
由于特殊的科研、生态和文化价值,水杉多次被作为国礼相送。
南京工业大学
图书角收藏权威工具书创刊号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的图书馆里,有一个特殊的“图书角”。在这里,你翻阅的是知识,也是时间。时空交迭,学子们透过泛黄的书页,可以与杨景才、丁嗣贤、时钧等知名校友“神交”。一枚枚馆藏章、藏书票,是校史变迁的注脚。
展区C位的玻璃展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学校收藏的创刊号期刊,羊皮卷的外表斑驳沧桑。
从1907年至1912年之间的《Chemical Abstracts》一列排开,蔚为壮观。这些期刊体现了学校学科特色,更是学校底蕴深厚的见证。
《Chemical Abstracts》就是美国化学文摘,简称“CA”,是化工领域最知名、权威的检索工具书,它收录了化工领域98%的文献,是化工学科学子必备。“它最早是纸质版,后来有光盘版,现在是网络版。我们学校是收录最全的,创刊号就是见证。”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冯君介绍。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小楼定格鲁迅的青涩时光
一栋两层的砖木结构西式小洋楼,正门摆放着一对圆形抱鼓石。绿树浓荫之下,红瓦青砖,长廊幽深,古朴、静谧而雅致。这就是南京鲁迅纪念馆,它坐落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内。
少年周树人,在成为“鲁迅先生”之前,读什么书,又经历了什么?在这栋小楼的展厅里,鲁迅在南京求学的青涩时光被定格。
《〈呐喊〉自序》中写道:“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少年鲁迅第一次离开家乡,负笈求学的地方便是南京。
这栋小楼建造于1895年。1898年至1901年,鲁迅在南京读书期间,这栋洋楼是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总办办公楼。那时的鲁迅,正是和现在高中生一般大的年纪。
照片、手稿、报刊、日记、信笺、遗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成长的轨迹,和他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鲁迅学生时代写的笔记被复刻成卡片,你可以随手翻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杜威院、望钟楼诞生于觉醒年代
南京四牌楼4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园里,有两座青砖红格窗的小楼,一座是杜威院,一座是望钟楼。它们都诞生于中国的“觉醒年代”,是年过百岁的“老校友”,陪伴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成长。
曾经,它们是教室,是师生宿舍。如今,两幢小楼修旧如旧,化身校史馆、斯霞纪念馆、图书馆。
杜威院修缮后内景
1919年,胡适、陶行知等以中国五大教育团体的名义,邀请杜威博士来华考察、讲演。在南京期间,杜威到南京高等师范学堂附小实地参观考察,“叹为适合其理想,即发挥其学说以供本校研究”。因此,学校把一座在建的教学楼命名为“杜威院”。
望钟楼变身图书馆
杜威院还有一个老邻居——望钟楼,建于1920年夏天。它饱经沧桑,一度破败,甚至成为孩子们口中的“鬼屋”。如今,它作为图书馆,人字形屋架上悬着吊灯,天窗之外草木葱郁。“望钟”二字,取自“望见钟山”。百年间,周围高楼拔地而起,望钟楼不再能望见钟山,这个名字成为时代的印记。
2022 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8所学校迎来120岁生日。
南京这8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的源头——三江师范学堂。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之一。
百廿风华,筚路蓝缕。120年不长,却是江苏千年文脉的一个精彩章节。
关于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的历史,在《江苏文库·方志编》的《江苏备志稿》等文献中都有记载。
文|现代快报+记者 黄艳 胡玉梅 舒越 李楠 刘静妍
图|现代快报+记者 赵杰 施向辉(除署名外)
视频|现代快报+记者 钱念秋 刘畅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