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中国社会科学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第二届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

2022-03-12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武靖佳、张娜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3月5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第二届工作坊专题会议在江苏南京举行。

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季中扬教授主持开幕式

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姚兆余教授致辞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研究员致辞

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社科处副处长、《中国农史》常务副主编卢勇教授致辞

随后,各位学者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主题,开展了四场研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课题首席专家、汕头大学文学院高小康教授在题为《从大拼盘到新生态:新文科视野中的非遗学建设》的报告中通过分析非遗保护的学理研究根据,指出非遗保护的研究领域超越传统社会科学而必然扩展到美学的研究趋势,亦即要进行从存在到体验的认知和研究。非遗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走向新文科,实现从大拼盘的多学科并置到新的知识生态整合思维的转化。

中山大学中文系康保成教授探讨了口述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其文学价值,指出口述文学的审美特征有讲求故事的生动性、不受礼教束缚、语言顺口可歌、形象鲜明、不讲求雅驯、具有原生态的特点,四重审美特征的叠加赋予了口述文学独特的文学性和文学价值。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与艺术学研究所夏燕靖教授重点讨论了手工艺古为今用的再认识问题,先介绍了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七种类别,以及对于我国手工艺文化的历史形态进行了考察,并着重论述了如何看待当代手工艺教育和教学的道统传承、造物与赏物的双关作用及手工艺教学的多元认识等论题。

首场研讨由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季中扬教授主持,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方李莉教授对以上汇报进行了评议。 

方李莉以整体论的观点进行审视,提出非遗不仅是被保护的“遗产”,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参与新的社会建构的“资源“而存在。当下人类社会已从开发自然资源时代转向开发“人文资源”时代,与人文资源紧密相连的“非遗”正体现出其未来性的重要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提出不同非遗个体的审美资源各不相同,需要分析其中的共性与个性,将非遗整体上视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叙事。非遗审美的综合性、集成性,为审美谱系理论的演绎提供了丰富的矿藏。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徐赣丽教授通过分析城市新中产阶级对于手工艺品的消费和整个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风潮,论述了国家文化政策以及大众媒体等诸多力量如何共同推动并形成整个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风潮。

第二场主题报告由《江苏社会科学》主编李静研究员主持,高小康对上述汇报作出评议。

季中扬从亲在性与主体性探究了非遗的身体美学,他指出非遗必须依存于具体的、活的生命体之中,亦即非遗是以身体的亲在性为其前提的,这种凝聚在非遗中的身体亲在性意识促使重新反思非遗的主体性问题——非遗的主体性只能建立在身体的亲在性基础之上,承载着某种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身体本身就是非遗的“主体性场所”。这种研究为非遗美学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李静以《白鹿原》这一文学作品中的乡村自治为例,分析了传统乡贤存在的原因及其职能,以及乡贤之于地方乡风民俗的独特意义,强调了在时代要求之下,有积极意义的乡风民俗依然能够有效地激发民众的乡愁情结。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恩乐教授从图像学角度出发,对潮绣与广绣龙纹在造型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假晶现象”学说、“艺术生态壁龛”概念与“分形”概念等美学理论,对两者的视觉形象特征予以解读。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程万里副教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与重构问题,提出凡可以做成产业的都不需要保护,而凡需要保护的都是没有商业价值的非遗,无论经济价值怎样,不让其灭绝与消亡,才是传承最为关键的一点。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卢文超副教授从本雅明的理论出发,指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在地流通,都经历了从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转变,这既可能会导致文化活力的萎靡,也可能再造传统,激发地方艺术新的活力。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牧副教授聚焦于当代美育教学实践,以海德格尔的理论为依托,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成为了美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积极参与着个体审美经验的具身化建构。

第三场专题报告由《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研究员主持。康保成对以上汇报进行了评议。 

南京信息工程学院文学院中文系朱逸宁副教授着眼于中国的传统节庆视觉形象符号体系,从非遗美学视角出发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规律,指出要利用中国文化话语引导形成新时期的节庆视觉符号体系。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李灵灵以网文IP作为研究个案,指出内含有传统文化因子的网文IP化后的“新神话”打破文化疆域在海外传播,具有重塑族群文化认同感、与全球多元文化进行沟通的力量。

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刘依从PVP多人对抗游戏为研究个案,通过分析其“浮现”式审美、隐喻与转喻的混合手法等特征,挖掘出“非遗”的美学潜力。

纽芬兰纪念大学王烜通过对“玩/闹”“游戏”和“幽默”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中国的玩闹审美和生活哲学。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滕璐阳以上海某一剪纸趣缘群体为研究个案,探究了基于民俗学日常生活的研究视角之下的日常生活诗学。

中山大学哲学系孙壹琴分析了广州外销画中女性题材绘画之形象与风格、具体内容及其商业性,挖掘出其世俗化的审美特征。

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张娜讨论了手工艺审美语境转换及“审美之场”的当代生成问题,指出手工艺非遗面临着在二元张力的地方/流动空间中再造“地方性”的挑战。

第四场研讨由张娜主持,田兆元对以上汇报进行评议。

最后,高小康对本次工作坊进行了专题总结,他认为,本次研讨会整体是一项对于经典美学“破圈”的研究,打破了传统哲学视域下美学的抽象研究,会议从十分宏大的美学理论到各个十分细致的非遗主体亦即微观的审美经验研究都有所涉及,议题开放且精粹汇集。

研讨会期间,与会学者深入交流了非遗美学的各项研究成果,这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非遗作为审美经验的价值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各项非遗进行活化传承与利用,也将进一步推动新文科视野下非遗学的学科建设工作以及高校非遗教育的相关实践,践行美育理念。

本次会议由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民俗学研究所、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及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学术专委会承办。来自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靖佳、张娜供稿)

原文链接:http://lit.cssn.cn/wx/wx_xszx/202203/t20220311_5398322.shtml

编辑:田相洁

阅读次数:1066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