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新开局,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应抢抓机遇,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共性和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攻坚“卡脖子”核心技术,把解决全人类“生存、健康、环境”问题作为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三大国际使命,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健康地生活在美好环境中不懈奋斗。
我们处在强起来的时代,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一支高端的农业科研队伍,并立足中国大地,解决世界农业问题。树立国际化视野,为“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提供切实有效的决策和智力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城乡融合体制等一系列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局的突出问题上有重大突破。
新使命:时代赋予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树立“使命”意识,应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高营养价值优良品种保证人类饮食健康、可持续性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以解决全人类的“生存、健康、环境”问题为使命,最终使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健康地生活在美好环境中。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健康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转变,人们愈来愈注重生活的质量,健康已成为人们不懈追求的基本目的,也是高质量生活的根本保证。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健康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的概念、本质、内容、形式被注入新内涵。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即是健康,这是对健康的一种认识,仅仅客观地反映了健康在生理学方面的属性,但未囊括到人的生物学属性、社会属性及心理状态,较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指标、心理状态及道德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四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健康的四要素中,生理健康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前提与保证。生理健康即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配合,代谢良好。食品安全是生理健康的关键要素,饮食的营养均衡,能调节机体正常运行。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础,当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谐相处时,心理就处于健康状态。而优美的环境能改善人的认知、情感以及压力水平,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新挑战: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
生存、健康、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同时人们的生存环境却越发严峻,如人口增长、旱涝频发,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空气污染加剧等环境问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能源是维系人类生存和文明的主要动力。地球上能源出现危机就因为能源的形成是长周期的,需要经过千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的形成过程,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却是短周期的。二者在时间、空间上都存在很大的逆差。
对人体最直接的伤害是大气污染。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是温室效应的罪魁。许多城镇家庭生活污水,也几乎都流入河流中,造成了一定的水污染;农业使用的农药、化肥所造成的污水都会使附近的水源污染。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多,水资源严重短缺,再加上河流断流,淡水资源愈来愈匮乏。生存、健康、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果对这三大问题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未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将受到制约,甚至会出现危机或灾难。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存、健康、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共同选择的正确道路,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有新作为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就应有新理念、新任务、新作为,应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
1. 三大国际使命是实施我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存在着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发展能力弱,资源环境与生态条件破坏严重,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等问题。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肩负责任与使命,运用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尽管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多年取得丰收,达到了6500亿千克,但每年仍需进口。这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加快创新步伐,引领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和拓展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和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增值增效、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铺平道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院士在园艺产业发展理念方面曾指出:“技术上可行,经济、环保可行才行”。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保障有效供给和绿色发展为目标,围绕技术创新需求,协同农业科技力量联合攻关,着力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保障农民增加收入,并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正遭受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需抓住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利用新科技、新手段对农村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农业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旱区水资源保护等进行强化,转变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业要实现机械化、信息化,更需要规模化。要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水、土、气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生产优质蔬菜,出口国外。
2. 三大国际使命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倡议的需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水资源危机、防治沙漠化、治理跨境污染、消除贫困、预防自然灾害及疫情传播等重大资源环境风险和可持续发展难题。在全球环境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会出现生态环境脆弱问题,并导致生态环境危机。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决不能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必须坚持资源可持续、保护环境的理念,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同时,也契合了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有利于培育“一带一路”绿色增长,辐射带动沿线地区绿色城市化,形成“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带,辐射驱动沿线地区绿色健康发展。
我国农业走出去,应鼓励先进技术和中高端产品走出去,既要实现我国农业在海外的良好发展,还要促进合作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赢局面。
3. 三大国际使命更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资源环境与人民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源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天然资源和能源,人类须依赖这些资源能源才能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吸收和净化人类各种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从而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保持相对平衡,以维持人类社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下去。然而,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采和使用,恣意污染环境,必然会造成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削弱,降低生态环境对各种废弃物的处理能力,从而危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并不是矛盾的,人类社会若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为此,农业科技工作者更应肩负起使命,为构建人类美好健康的生活环境提供技术支撑,引导人们利用生态系统运行规律来开展各种生产活动;探究生态系统内部协调机制,在保证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发挥生态系统的最大效应,为世界人民的健康生活谋福祉。
笔者花费十八年时间研制出好看、好吃、好喝的“黄玫瑰”白菜,不仅Vc和类黄酮含量高,而且观赏性好,还能耐零下9.6度的低温,能在我国广大地区种植,可为农民增收作出贡献;尤其是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是伟大而崇高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仅仅为中国人民,更为世界人民解决“生存、健康、环境”问题尽应有之力,为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谱写新的篇章。(作者为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钟山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