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中国江苏网】南农大两项科研成果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01-08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党委宣传部  



    中国江苏网1月8日讯(记者 郭蓓 通讯员 许天颖 陈洁)日前,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公布,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项科研成果“稻麦生长指标光谱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有机肥作用机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分摘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稻麦生长指标光谱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立足“互联网+农业”科技,以水稻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了为农田实时“开处方”;“有机肥作用机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创新研究了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养分在土壤-植物-动物体系中的循环与转化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发出商品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工艺与技术,发挥了化肥和有机肥两者之长。

    以现代传感技术为支撑

    复合型人才队伍全方位“调理”农田

    传感器一“转”,就能监测农田肥水情况?无人机一“瞄”,就能判断作物生长走势?农民和种植大户们手机在手,就能实时获得量化的施肥建议。

    “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监测肥水、病虫害等情况,传统的‘看苗诊断’依托的是农技人员人眼看下田看,大部分都是凭经验,常常错过了最佳诊疗期”。天天赢平台 |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田永超教授介绍,项目组研发的现代看苗诊断技术就是针对这些缺点逐一突破,原理是根据作物吸收太阳光情况,制作出“反射光谱库”,构建“光谱”与作物生长关系模型;同时通过在农田传感器、无人机上安装“机械眼”,实现全方位数据传输和监测覆盖。

    说到此项技术的创新点,田永超为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专业营养师会根据人的不同年龄定制相应的标准,我们做的则是针对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特定的水肥需求情况,通过软件建模,动态设计其生产轨迹。”据悉,项目组借助自主研发的作物生长监测诊断系统、生长监测诊断仪、农田感知与智慧管理平台等软硬件产品,以作物长势分布图、肥水处方图、产量品质分布图等为主要应用形式,为农户绘制出简便实用的作物生长“营养图”。

    既然是“互联网+农业”,自然少不了复合人才。据悉,该团队现有核心成员11人,专业背景涉及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农业工程等不同学科门类。

    抓住“氮” 少施化肥

    提高产量有效“扬长避短”成行业新标准

    传统化肥养分高见效快,能促进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的吃”已不够,还要“吃得好”。传统有机肥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改善口味,但异味大难储存,污染环境。

    化肥、有机肥各有长处和不足,如何扬长避短?南农大沈其荣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有机肥作用机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研发出商品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工艺与技术,进行推广施用。

    氮是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大的元素,为提高产量,农民往往大量施用氮肥。而氮同时又极易流失,会对水体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沈其荣告诉记者,团队首次建立了采用同位素13C15N双标记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的技术。这项有机无机肥料氮素协同增效的主要机制改变了以往化肥无机氮供应太快、土壤有机氮供应太慢的特性,用碳素“抓牢”氮素,为国内外同行运用氮素进行相关研究打通了“快速通道”。

    研究表明,长期有机培肥使土壤微生物类群分布均匀,导致喜酸环境的酸杆菌类减少,这是长期有机培肥抑制土壤酸化根本原因。有机培肥还使土壤氮素循环相关功能基因拷贝数显著增多。这些研究结果的取得为提高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有机肥作用机制关键问题的解决,使具有“扬长避短”特点的商品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产品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南农科研人员修订了有机肥料的行业标准,提高了有机肥养分含量,为有机肥产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还将促进我国耕地质量的提升。

编辑:许天颖

阅读次数:6880

(0)
返回原图
/